作者:石阳、陈心怡(中信证券西安锦业路营业部)、都辰阳、吴宇昕(中国银行陕西省分行)、罗思、晋真、刘千千、陈宁、郭佳昕
案例年代:2024
语言:中文
长度(页):11
类型:描述型
摘要:内蒙古自治区高考考生的志愿填报过程紧张刺激,并且容易表现出与金融市场投资者决策类似的心理偏差现象。本案例选择了一位内蒙古考生陈宇的高考志愿填报经历,探究如何使用行为金融理论对其表现出的多种行为特征进行解释:首先,以志愿填报“操盘手”的视角切入事件,并借“操盘手”培训之机介绍了内蒙古高考志愿填报规则以及考生的潜在行为特征;随后,详细展示了考生本人及其家人在填报当日的情绪变化与具体行为;最后,结合思考问题引导学生使用多种不同的行为金融效应来对其进行解释。本案例旨在启发学生对于行为金融理论的理解与应用,一方面,促进学生掌握行为金融中的多种概念、理论等知识点;另一方面,锻炼学生将行为金融理论扩展至金融市场之外,进而解释其他现实决策的能力。
教学目的:(1)关于基本知识点与基础理论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行为金融学的基本概念及与传统金融学的异同;揭示金融市场的非理性行为和决策规律。(2)关于剖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基于本次案例,将内蒙古网上实时志愿填报过程中考生的非理性行为,与知识点、理论相结合,引导学生自发探索金融市场交易中的心理偏差与非理性行为。(3)关于分析与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内蒙古网上实时志愿填报具体过程中的非理性行为,并将其与金融市场交易相联系,启发学生思考非理性行为,并引导学生重视与规避此类非理性行为。(4)激活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非理性行为的背后动因,激活其依据现实探索答案的学习主动性。
关键词:行为金融;高考志愿填报;锚定效应;羊群行为;过度自信
适用课程:《行为金融学》
适用对象:有一定学科基础的高年级金融相关专业本科生、金融专业硕士
案例使用说明:
案例使用说明—“内蒙古高考志愿交易所”中的考生行为特征——来自行为金融理论的解释.pdf
案例正文:
案例正文—“内蒙古高考志愿交易所”中的考生行为特征——来自行为金融理论的解释.pdf